導語:白巖松:“過去“疼”是做母親的義務,現在“不疼”是做母親的權利!”
2019年11月1日,由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主辦的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第十四次全國婦產科學學術會議在珠海召開,主題為“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推動健康中國的建設和發展。”大會邀請了中央電視臺主持人白巖松精彩的演講《健康中國的意義和基礎》。
白巖松作為衛健委“健康知識宣傳員”認為,婦產科的行業是生命的一條起跑線,關聯著整個生命的過程,而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主任委員沈鏗教授提出的“治病為本轉變為治人為本”和我們國家制定的“健康中國行動”戰略的大理念是一致的。
婦產科行業關聯整個生命過程,是生命的起跑線
未來中國最大的問題應該是人口問題:人口老齡化、新生兒數量減少。截止到2018年,中國六十歲以上的老人超過2.5億,且以每年800到900萬的數量在增長,然而每天新生兒數量斷崖式下降200萬。
我們的醫生所面臨的困境就是整個社會買得起棺材買不起藥,非要等到出了問題再推到醫生面前。目前盡管新生兒缺陷所導致的死亡率大范圍下降,但是新生兒缺陷的發生率卻沒有下降,甚至局部還有升高,這里面做大的問題是沒有強制婚檢,有的大城市婚檢率從百分之九十多下降到個位數字。
白巖松談到曾出過一本書叫《痛并快樂著》。曾用這本書打一個過程——答案是生孩子。他認為:過去我們以為“疼”是做母親的義務,現在才知道“不疼”也是做母親的權利。過去我們重視結果:母子平安就可以了,現在我們也開始關注過程,這就是一個全程健康的概念。
推進健康中國行動,在十五項重大行動當中,起碼有四項與婦產科緊密相關:第一項,健康知識普及行動;第二項,婦幼健康促進行動,包括嬰兒死亡率,未來22年到30年的中長期目標;第三項,癌癥防治行動,到2022年我們總體癌癥的五年生存率必須達到43%,到2030年要達到46.6%,越來越多的癌癥將由一個對公眾來說像判了死刑一樣的病癥向慢性病的方向轉變,這是一個長遠的過程。第四項,心理健康促進行動,這是心理健康首次寫入到健康中國的行動中,涉及到婦產過程的精神健康,比如說產后抑郁等等。
中國1949年之前的嬰兒死亡率是200‰,現在降到2018年的6‰,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歲——相當于中國人多活了一輩子還多。婦產科醫生為代表的醫生為我國人民的健康所做的貢獻。可見婦產科的行當就是生命的一條起跑線,關聯著整個生命的過程。
從治病為本,轉變成治人為本,這意味著什么?
“治病為本轉變為治人為本”,生活實踐告訴我們,醫務人員的言語表情和服務態度,若能使病人精神舒暢、調動病員自身的積極性且克服消極被動接受治療局面,有樂觀情緒,堅定信心和安全感,活躍抗病機能,促進疾病的痊愈。
到底“治病為本轉變為治人為本”意味著哪些轉變?白巖松分享了他的觀點。
1.治病為本轉變為治人為本,意味著醫生要從對疾病的了解轉變成對人的了解。
我們現代醫學教育是否能跟得上這種轉變,現代醫學教育是否完善?是否還有很多的不足?治病為本轉向治人為本的時候,其實和很多行業是緊密相關的。我們現在很多人比較注重實用,不太注重基礎,然而以人為本,就是在呼吁醫學領域在關注實際學科建設和發展、專業越來越精細化的基礎上,由對疾病的了解轉變為對人的了解。
2.以治病為本轉向以人為本,需要對疾病有全新的認識。
治病為本,醫生只是看到了具體的疾病病情。然而一個人患病往往是具體的病和心理相結合,很多醫生治病過程中是否能關注患者的心理問題?因為心病和具體的病情是相輔相成的。對于婦產科醫學,我們關注的孕育生長,但是對懷孕前的焦慮、懷孕中的擔心、情緒起伏和產后的抑郁貫穿整個孕期的過程,這是具體而復雜的過程。
3.溝通能力在治人為本過程中極為重要。
現在我們醫療的道路上,診療過程中還是由醫生說了算,風險較大。實際上目前國際上有一個概念,在診療的過程中需要由醫生和患者共同做決策。醫生在診療的過程中,能否和患者友好的溝通?能否不讓患者產生誤判?未來患者心理研究將是以人為非常重要的環節,如果不了解患者復雜的心理變化,很難完成以人為本這個關鍵點。
4.預防為主是以人為本的關鍵。
以人為本替代治病為本,需要有一個漫長的過程。醫生的職責其實是延伸的。扁鵲三兄弟的故事是中國醫學歷史中的經典故事,闡述了“大醫治未病”的道理。我們的目標應該是“讓人不得病、晚得病、得小病、得了小病快治、不轉化為慢病、得了慢病也能有效的控制,帶病健康生活。”這樣的理念是和“健康中國行動”緊密相關,因此,預防為主是以人為本關鍵。
5.以人為本還意味著醫療機器只能是醫生的助手,日新月異的技術只能當做是醫生的助理。
現代醫療,在面對患者的時候,醫生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因為大數據從不代表個體,不能解決個體的問題。我們期待新技術快速的進步,但是又不知道醫生永遠無法替代,技術可以輔助醫生確診,但是治療還是醫生的身份,因為坐在醫生面前的鮮活的個體。
6.以人為本需要有撫慰能力。
藥到病除,刀到病除并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嚴仁英教授當初跟著林巧稚教授查房時發現,原本哀聲遍地的病房,林大夫進去后,和患者親切溝通交談,隨后整個病房的氣氛完全發生了改變,讓人開始感覺到溫暖而不是寒冷。每一個好大夫背后都有專業的撫慰能力,這種撫慰能力,應該是好醫生的標配。
7.醫學與人文密不可分。
人文是醫學之內的一部分,醫生包含著科學、人文、自然、心理以及社會等形成的綜合學科。
白巖松認為“健康中國行動”戰略中排在首位的轉變,就是以治病向防病為中心的轉變。
文章信息來源:
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第十四次全國婦產科學學術會議白巖松演講《健康中國的意義和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