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10月20日電(記者杜羽、彭景暉)20日,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行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主題的集體采訪。科技部黨組書記、副部長王志剛,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分子系統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王秀杰,浪潮集團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恩東,陜西省委科技工委書記、省科技廳廳長盧建軍,南昌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江風益等5位代表接受媒體記者采訪。如何為科技創新營造良好科研環境成為眾多記者關心的問題。
王秀杰介紹,近年來,科研項目申請、經費預算、項目經費執行、項目執行匯報等環節都得以簡化。科研人員在研究過程中遇到新情況、發現新的科學增長點,無論是經費還是項目管理,政策上都更為靈活。“這些變化讓科學家能夠更有條件捕捉科研過程中發現的新問題,幫助他們在創新發展的過程中取得更多引領性成果。”
盧建軍認為,科技創新既是產業的“供給側”,也是政策創新的“需求側”。激發科研人才的原動力,推動知識價值導向分配機制的落實,需要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加快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
“一切創新活動都是科技人員做出來的,為科技人員創造良好的科研環境和科學的激勵政策,是我們工作的著力點。”王志剛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經費使用、科技成果評價、項目評審有了一系列改革,“這些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讓科技人員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科研活動上。收入分配的改革也是如此,要讓有成果、有貢獻、有效益的科研人員得到更好的回報。”
在企業工作的王恩東分享了自己的真實感受,他指出:“企業的機制比較靈活,這些年,企業里的研發人員不僅有基本的工資,還有項目承包獎、產品效益獎等收入,發展通道也越來越清晰。”除了政策支持,中國的信息技術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也為科技創新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條件。王恩東指出,中國的“新四大發明”——高鐵、移動支付、網購和共享單車,這些信息服務業的發展壯大,都要靠中國的信息技術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支撐。